為什麼想推薦這本書?
這是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的最後一本書(2020/1月因癌症過世),也因為作者的書籍是我很重要的中心思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以及他的”創新理論”給我思考上很重要的架構,因此在這邊推薦給大家。
甚麼是創新?
書籍當中將創新的理論往國家及世界層面延伸,作者強調不是教我們思考甚麼,而是教我們如何思考問題,所以本書的架構是從「創新」做出發。
創新是一個把勞力、資本、材料轉化為產品服務的流程,使我們去思考說不同型態的創新實際產生的影響,我們又該專注在哪個層面。
- 持續性創新:是改良現有方案,並且針對的是已經既有的消費客群。
- 效率性創新:是一種產能運用效率的提升,針對地也是既有客群。
- 創造市場的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創造需求,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需求,或者知道有需求但不知道如何實現,也因此不是所有的新市場都屬於這個類型。
這個新市場要針對的是「零消費者」(編按:市場沒有供給但真的有需求、負擔不起服務跟產品、沒有管道取得服務跟產品),而這種創新會依照發展順序流程創造三個結果。獲利→就業機會→文化改變
為什麼三種創新面向不同?
一般如產品持續改良(持續性創新),或將工廠遷至成本較低的地方(效率性創新),上述的三項結果只能達到一個半。可以獲利到創造就業機會,但這就業機會不穩定,很可能就因為其他因素(編按:重複性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換個更便宜的原物料、人工產地)而喪失就業機會。儘管會提供經濟活力跟創造金流,但長期看來看來因為本質沒變,無法創造一個原本沒有的市場,進而產生就業機會增加到影響文化的流程。
而創造市場的創新,是根本的改變(創造)了需求與供給的問題,或者解決有需求但不知道該如何達到的環境。如同馬車與汽車的轉換、照相機的崛起、電視跟廣播的競爭……等。但畢竟每個創新的成長曲線的起點與終點不同,所以也才會有破壞式創新的更迭(編按:上面提的很久以前的創新,也因為本質的問題而面臨被取代或者轉型)。但在這段過程當中,在獲利、就業機會、文化改變上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如影響到法規、生活習慣等。
從創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
就像麻省理工組織文化學者Edgar Schein說:「文化是一種為了共同目標而一起努力的方式,大家經常採用這種方式,而且效果又好,甚至不考慮嘗試其他的做法。一旦文化形成後,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做該做的事情以求成功。」那我們也可以思考我們身處的產業,是在甚麼樣的過程跟階段,又有甚麼文化呢?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