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報稅季即將來臨,報稅總是讓我們非常困擾,如果年收入金額不高,到底需不需要繳稅呢?又有哪些新規定沒留意到呢?有哪些免稅的方法?我們就來好好了解綜合所得稅與報稅流程,再看看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大利多呢?
哪些所得需要報綜合所得稅?
符合我國來源所得,課徵者為我國稅務居民:
十大類綜合所得:
類別 | 所得項目 |
第1類 | 營利所得 |
第2類 | 執行業務所得 |
第3類 | 薪資所得 |
第4類 | 利息所得 |
第5類 | 租賃及權利金所得 |
第6類 | 自力耕作、漁、牧、林、礦所得 |
第7類 | 財產交易所得 |
第8類 | 競技(賽)及機會中獎所得 |
第9類 | 退職所得 |
第10類 | 其他所得 |
(註1:所得稅法§14)
所得稅計算3步驟
步驟一: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所得淨額
步驟二:所得淨額x所得稅率-累進差額=應納稅額
步驟三:應納稅額-已扣繳(可扣抵)稅額=應補(退)稅額
項目 | 免稅額、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 | ||
免稅額 | 一般納稅義務人 | 88,000元 | |
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直系尊親屬 | 132,000元
(較一般納稅義務人加計50%) |
||
扣除額 | 一般扣除額
(標準/列舉2擇1) |
標準扣除額 | 單身120,000元 |
配偶合併240,000元 | |||
列舉扣除額 | 捐贈
醫藥及生育費 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 保險費 房屋租金支出 災害損失 競選經費 |
||
特別扣除額 | 財產交易損失
薪資所得 儲蓄投資 身心障礙 教育學費 幼兒學前 長期照顧 |
||
基本生活費差額 | 基本生活費 | 超過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可以從所得總額減除 |
(註2)
通常大多數人在報稅時會使用到,需要特別關注的有下列10點:
- 免稅額:一般納稅義務人88,000元,年滿70歲之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納稅義務人扶養之直系尊親屬,加計50%為132,000元。
- 標準扣除額:單身120,000元,配偶合併240,000元。
- 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以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為限。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200,000元為限。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同一申報戶合計全年270,000元為限。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每人200,000元為限。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就讀大專院校子女教育費每人25,000元為限。
- 幼兒學前教育特別扣除額:每人120,000元為限。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每人120,000元為限。
- 排富條款:有下列原因不適用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1)適用所得稅率在20%以上者。
(2)股利所得以28%分開計算應納稅額者。
(3)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者。
所得稅級距
每個人會因為計算出來所得淨額高低,而會適用不同所得稅率。這稅率是「累進稅率」,意思是所得稅不是每個人統一繳稅標準,而是所得淨額越高時,在不同淨額級距內的所得稅率不同(筆者:假設所得淨額100萬,要繳的稅是54萬5%+46萬12%=82,200元。或者直接使用100萬x12%-累進差額37,800元=82,200元)。
級別 | 所得淨額 | 稅率 | 累進差額 |
1 | 54萬以下 | 5% | 0 |
2 | 54萬~121萬 | 12% | 37,800 |
3 | 121萬~242萬 | 20% | 134,600 |
4 | 242萬~453萬 | 30% | 376,600 |
5 | 453萬以上 | 40% | 829,600 |
哪些人肯定不需要繳稅
- 單身小資族:年收入低於408,000元不用繳稅
個人所得免稅額88,000元+標準扣除額120,000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0,000元=408,000元。 - 雙薪頂客族:年收入低於816,000元不用繳稅
配偶合併所得免稅額176,000元+標準扣除額240,000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400,000元=816,000元。 - 雙薪小家庭(配偶合併+2個5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年收入低於1,232,000元不用繳稅
配偶雙方加2個小朋友合併所得免稅額352,000元(4 x 88,000)+標準扣除額240,000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400,000元+幼兒學前教育特別扣除額240,000元=1,232,000元。
個人所得稅節稅以3個方向來考量
所得稅的節稅考量,主要以三個角度去思考,考量有沒有辦法將應稅所得,轉換成免稅所得或者稅負較低的所得:
- 綜合所得稅。
- 最低稅負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註3)。
- 分離課稅(註4)。
台灣的個人所得稅是採「最低稅負制」的機制,「最低稅負制」是為了避免過度使用稅負優惠(筆者:所得很高但稅負很低)的公司或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制度。這是為了確保租稅公平,對國家財政有基本的貢獻。
「基本稅額」(筆者:可參閱註3判斷計入基本所得額項目)會先與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作比較,如果「一般所得稅額」高於或等於「基本稅額」,則不必再繳納「基本稅額」,只要依原來的綜合所得稅規定繳稅即可(筆者:兩者比較,是稅額比較高的金額認定為繳交稅額)。
我們還可以將資產轉為計算單一稅率的商品,運用分離課稅的機制,使所得轉換為稅負較低的所得。例如:當我綜合所得稅稅率超過12%時,就可以考慮將資金投入這些商品市場(筆者:可參閱註4,並同時思考其他稅負影響、獲利等因素),相關利息或獲利即可以10%稅率計算。
★舉一個綜合考量(綜合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分離課稅)的簡化案例:
1.小A綜合所得淨額是600萬元,股利所得500萬元來自於國內:
(1)股利所得合併課稅,應納稅額600萬元x40%稅率-829,600元- 8萬元累進差額(筆者:合併計稅減除股利可抵減稅額=500萬x8.5%=42.5萬,但扣抵上限8萬)=1,490,400元(最高)。
(2)股利所得分離課稅,應納稅額為500萬股利所得x28%+100萬x12%稅率-37,800元累進差額=1,482,200元(次高)。
這個案例先考量是否運用如註4的分離課稅,小A可以選擇股利合併課稅,也可以選擇分離課稅。但小A綜合所得淨額太高,所以選擇股利分離課稅如(2),應納稅額比較低。並且小A的情況沒有註3的基本所得額的問題,基本稅額為0元。所以小A要繳納的稅負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1,482,200元,與基本稅額0元比較,繳交金額較高者,應納稅額為1,482,200元。
2.小B綜合所得淨額一樣是600萬元,股利所得500萬元來自於國外:
小B的股利所得來自於海外,為註3的海外所得,需計算基本所得額,而不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基本所得額500萬小於670萬的基本所得免稅額,計算基本所得稅額為0元,應納稅額只需要考量100萬x12%稅率-37,800元累進差額=82,200元(最低)。小B應納稅額是綜合所得稅的一般所得稅額82,200元,與基本稅額0元比較,繳交金額較高者,應納稅額為82,200元。小A跟小B即便收入一樣,繳交的稅負卻差了1,400,000元。
2022適用了甚麼新規定,今年報稅會帶來甚麼影響
- 基本生活費提高到19.2萬:
從每人18.2萬調高1萬,變成每人19.2萬,當基本生活費差額超過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可以從所得總額減除的金額更高了,對報稅人是個利多。 - 未上市櫃股票交易不再免稅:
以往這是所得稅制上,政府想填補的部分,目前計入最低稅負制基本稅額的考量,不再是免稅的範圍。
2023綜合所得稅新制大利多
因為主計總處公布的物價指數(CPI)漲幅達到調整標準,因此免稅額及扣除額有所調升,於2023年5月申報2022年綜所稅時適用,主要調升項目有下列4種:
- 綜合所得稅免稅額由每人88,000元調高為每人92,000元。
- 標準扣除額由單身120,000元、夫妻240,000元,調高為單身124,000元、夫妻248,000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由200,000元調高為207,000元。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0,000元調高為207,000元。
★ 報稅真的是一件比較複雜又繁瑣的事情,若在報稅的考慮上有一些難以衡量的事情,也請找你的財務顧問聯繫,將你的寶貴時間更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附註:
1.全國法規資料庫
2.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3.最低稅負制(Alternative Minimum Tax)
基本稅額=(基本所得額-670萬元)×20 %,需要計算基本稅額與一般所得稅額之差額。
應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之項目(計算基本稅額)
項目 | 說明 |
綜合所得淨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海外所得 | 未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地區來源所得,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未達100萬元者,免予計入;在100萬元以上者,應全數計入。 |
特定保險給付 | 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但死亡給付每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在3,330萬元以下部分免予計入。 |
未上市(上櫃、興櫃)股票及私募基金受益憑證之交易所得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減除之非現金捐贈金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如土地、納骨塔、股票等) |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選擇分開計稅之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 以實際情況判斷 |
4.分離課稅運用
商品 | 稅率 |
不動產證券化(REITs) | 10% |
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 | 10% |
短期票券 | 10% |
可轉讓定存單 | 10% |
結構型商品所得 | 10% |
股票股利所得單一稅率 (考慮分離與合併稅負差異) |
28% |
衍伸連讀: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