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文章專欄

靠4%法則退休夠嗎?財務顧問破解迷思

靠4%法則退休夠嗎?財務顧問破解迷思

你聽過4%法則嗎?

我常遇到和我做財務諮詢或規劃的朋友提問,市面上很多書都提到「4%法則」這件事,說資產只要能維持每年4%的提領率,就足夠讓退休生活不用擔心,所以想知道靠這個法則退休到底夠不夠?

我知道很多人在規劃退休時,都會把「4%法則」當作一個聖杯。它的概念很簡單:「只要每年從退休金帳戶提取不超過 4%,這筆錢就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支應未來 30 年的生活(如果每年需要 50 萬元的生活費,而這筆錢佔初始投資組合的 4%,那麼初始投資組合計算方式為:500,000 / 4% = 12,500,000)。」這聽起來多美好啊!彷彿只要達到這個數字,人生就從此高枕無憂。但你如果了解這個法則的概念,以及它在實際應用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後,會發現執行上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4%法則的依據是什麼?

「4%法則」法則最早在1994年由一位只收顧問費的財務顧問(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William Bengen提出(註1),後續由Trinity大學的學者們在1998年進一步發揚光大(註2)。它透過回測美國過去幾十年的股票與債券市場數據,證明了在多數情況下,4%的提領率能夠維持退休金不至於用罄,可以支應長達數十年的退休期間。

但其實「4%法則」在運用上會面臨到2個問題:

1.回測使用的是過去的數據:過去的歷史無法百分之百複製到未來,我們現在所處的經濟環境,早已和數十年前大不相同,甚至一些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使用上,也都有許多不同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們餘命提升,我們的退休生活很可能遠遠超過 30 年。

2.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附註的研究其實都有提到要因應通貨膨脹調整,如果這數據與過去有顯著不同,那會產生相當大的誤差。這種誤差可能會影響到使用者做了錯誤的決策,譬如以為資產已經足夠就退休了,但遇到問題要調整時就沒那麼容易。

 

以終為始動態調整才能做出適合的資產配置

因為上述提到的2個問題,導致「4%法則」的適用性,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我們只是盲目地追求這個數字,最後換來的很可能不是財務自由,而是中年焦慮,甚至是晚年生活的匱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應用「以終為始」的財務規劃思維,再判斷現在該做出什麼財務決策。所謂的「終」,並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你對退休生活的具體想像。例如:

  1. 你想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是都市中的小公寓,還是郊區的田園別墅?
  2. 你希望把時間花在哪裡?是環遊世界、享受美食,還是投入興趣、回饋社會?
  3. 你預期會有多少醫療支出?你希望留下什麼樣的資產給下一代?

當你把這些畫面具體勾勒出來,你所需要的退休金數字,才會變得有意義,這筆錢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是為了「活出你想要的人生」。我們也才有依據知道現在的資產配置,長期達成的結果能不能滿足這樣的退休生活。也可以知道每年的收支結餘、多少錢可以投資,都有了年度的檢核點,一步步往前實踐跟調整,畢竟數字連結你真正的人生,它才能產生意義以及調整的動力。

這場財務規劃的旅程,不是一時的衝刺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它需要你不斷地調整策略,根據人生階段的變化,動態地配置資產。所以請別再把「4% 法則」當成一個退休的目標數字。請把它當成一個起點,一個觸發你思考「你希望過什麼樣人生」的契機。然後帶著這個答案,一步步去規劃,最終你會發現,你所追求的財務自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寬裕,更是一種選擇及生活的自由。

 

金錢餐酒館Podcast連結:

 


附註:

  1. Bengen, William P. (October 1994). “Determining Withdrawal Rates Using Historical Data.
    回測了美國1926~1992年股票與債券的實際報酬率(基於投資研究機構Ibbotson Associates 的《Stocks, Bonds, Bills and Inflation: 1992 Yearbook》中的實際歷史投資表現和通貨膨脹數據進行回測),以滾動式(如1929-1958、1930-1959以此類推)的方式進行回測,每一個區間大多超越30年。
    在這些年份區間中,包含了數個多頭與空頭,更包含了幾個可怕的金融重大事件,例如1929年~1931年、1937年~1941年、1973年~1974年,即使經歷過這些可怕的金融危機,只要投入在50%股票到75%股票的投資組合,4%法則也能安心提領至少30年,大多數提領區間甚至能達到50年,這個走過歷史考驗的4%法則就此誕生。
  2. Cooley, Philip L.; Hubbard, Carl M.; Walz, Daniel T. (1998). “Retirement Savings: Choosing a Withdrawal Rate That Is Sustainable.此研究擴大研究3%~12%提領率在不同投資組合下能夠提領的年數,共檢驗了5種投資組合的成功率(股票以標準普爾500指數代表,債券則以長期、高評級公司債代表):
    第1種:100%股票。
    第2種:75%股票、25%債券。
    第3種:50%股票、50%債券。
    第4種:25%股票、75%債券。
    第5種:100%債券。
    論文研究數據表明,對於以股票為主或平衡的投資組合,每年4%的提領率在30年期間內「高機率」維持投資組合不被耗盡。對於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3%和4%的提領率是極度保守的行為,在這些提領率下,希望將大量遺產留給繼承人的退休人士很可能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100% 債券的投資組合,4%的提領率在30年期間的成功率顯著降低至27%。而且若每年提領金額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以維持購買力),那麼即便3%至4%的提領率,其成功率也會顯著下降。所以對長期投資者而言,以股票為主要組成的投資組合,能維持較高成功率。

 


延伸閱讀:

什麼是投資組合?理財新手必懂的5大基本概念

跟著年齡調整投資組合,精準鎖定財務自由-以生命週期基金為例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VS. 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小心翼翼呵護它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