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想必多數人都可以琅琅上口,但這句話其實是出自於一個20世紀很重要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口中。這句話在說明的道理是,事情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得到什麼也必然是用別的東西去交換。即便看起來是免費的東西,我們都需要去思考背後我們是拿什麼去換了呢?我們拿去換的東西是我們甘願付出的嗎?(筆者:政府的福利也是需要這樣考量)
米爾頓.傅利曼是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學家(筆者:好比承接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其實也隱含了我們「終究有所選擇」,看似免費的午餐我們也有權利決定要不要拿。他在經典著作《選擇的自由》結尾也提到:「也幸好,身而為人,我們仍然能夠自由選擇應該走哪條路。」
我們常把「選擇」交給別人決定-通貨膨脹
當我們都不想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想做出選擇,結果就必須共同承擔:
- 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
通貨膨脹其實是「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是一種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狀態,而更可怕的事情是,貨幣其實是可以憑空生出來的,它其實是政府對其他人的一種承諾,跟我們理解的「信用」是一樣的概念,貨幣其實是兌現的權利。也因此如果我們拿可以憑空變出來的「兌現權」,去換取有限度的生產產出,就會面臨失衡的問題。 - 付出價格與得到價值的落差:
失衡的狀態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只會覺得是不是黑心老闆、政府問題、不穩定的世界情勢這些原因,導致經濟不好。但主因其實只是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是大家認為的價格與實際上真正價值的落差問題(筆者:簡單說,我們覺得某個產品值100,花了100塊去買它,但它只值50元,雖然我們可以不以50塊賣給別人,但我們知道這個損失總有一天需要兌現)。就像大家為什麼覺得貨幣有價值,其實是因為大家依據過往使用經驗的原因,因為總是能夠兌現,但如果貨幣無法換得我們認為可以換到的東西時,或者效力減弱時,就會影響到人做出其他行為(筆者:不敢消費、投機行為、銀行擠兌、炒作等等),再對總體的經濟產生出影響。 - 政府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雖然原則上政府的重要工作,是讓上述的價格與價值之間,能夠產生出某種平衡。但這件事情原則上來自於人性,是無法規避的。我們總是想讓自己得到獲利,很難讓所有人都得到公平。這導致付出價格與實際價值中就會產生落差,但政府如果想要控制這件事情,其實並不能夠實現,政府能夠做到的只有當下的穩定(筆者:公開市場操作如升降息、QE等),但這其實比較像是拖延問題爆發,就好像一個運動員為了維持好表現,而開始服用類固醇,但長久服用下去可能導致劑量加重、效果減弱,最終所有的問題一次引爆。
小結-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斯坦尼斯拉夫
米爾頓.傅利曼在書中說到:「價格體系運作得很好,非常有效率,大部分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存在,我們從來不知道它運作得有多好,直到它遭遇阻礙,不再運作為止,而即使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很少看出問題的根源。」
我們或許當下看不出根源,也或許不會意識到問題。但我們能夠理解的是,很多結果是我們的選擇造成的,即使我們不做選擇,而讓政府或其他人做了選擇,但這仍然是種選擇。我們仍保有選擇的自由,就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延伸閱讀: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