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文章專欄

不懂投資就一定會窮嗎?

令人驚訝的資產增長

Grace Groner於2010年過世,她名下的基金會以遺產捐贈700萬美元給她的母校Lake Forest College,這筆資金每年約有30萬美元的孳息,這些收入資助了學生學習、實習、跨國學習與服務等項目。當時校長得知捐贈事宜跟金額時,也忍不住驚呼「我的天啊!」而她是怎麼做到的?她是投資高手嗎?

1931 年,Grace在亞培(Abbott Laboratories)擔任秘書的職務,並且她也在那里工作了 43 年。1935年時,她以3股60 美元買入亞培的股票,共180美元。多年來,她的股票多次分拆,也因為生活節儉、終生未婚,並不需要急著將股票賣掉或使用股息,每次都將股息再度買入亞培的股票。180美元用了75年變成700萬美元,年化報酬率15.13%。資產增長了38,889倍。

 

要有錢只能因為投資嗎?

Grace的故事看起來像樂透一樣激勵人心,卻又覺得不那麼切實際,投資是不是總覺得像賭一把的感覺呢?美妙的結果發生後,回頭看好像一點也不難。但到底難與不難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也是否因為她懂投資使她致富嗎?

  1. 投資的特性是,隨著時間越長,人類共同想讓生活更好的意願,會化為科技進步、文明提升、經濟成長,就好比現代的平民生活水準會比500年前的貴族來得好。但越短期,我們無法確定當下會發生甚麼事、有甚麼戰爭、哪間公司真正會成功、哪個國家會興起。我們只知道隨著時間,平均的生活水準會越來越提高。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忍受每一次的大震盪而保持投資、公司存續,否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石油危機、科技泡沫、金融海嘯等可能逼迫你出場或投資公司倒閉。
  2. Grace能安穩投資有一個最重要的主因,她不急著使用這筆錢。她生活簡樸、一生未婚,使她的消費欲望跟必要花費都不高,平時的收入已經可以供她好好生活,並沒有特別需要動投資的錢的必要,發生甚麼事情也不需要特別動用來支應。

 

要做好投資有甚麼前提要件呢?

其實投資最大的前提要件有2個:

  1. 能不能認清投資的本質是來自於世界平均生活水準會變得更好,這又怎麼落實成投資標的,是有把握判斷單一公司呢?還是不去猜測的買入各種資產組合,都要清楚報酬與風險的相對性,做一個自己可以承擔的結果。也理解自己為什麼賺錢、為什麼會虧錢。
  2. 能不能清楚自己金錢使用上的配置,Grace是因為她本來需求及欲望就低,但難道我們每個人會跟她一樣嗎?如果不是,我們就需要先因為我們各階段的目標,如買車、結婚、生小朋友、買房、退休……等。否則可能面臨你以為可以投資的錢,卻發生意外得拿來使用而認賠的狀態。我們需要好好去思考為什麼想要?目標花費多少?有需要在甚麼時候完成呢?再去分配金錢的運用並調整計畫:

(1)生活費:考量出每個月的花費及年度預算。

(2)緊急預備金:準備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儲蓄,來讓自己面臨疫情、失業、各種意外時,都還有緩衝,不被迫動用到其他金錢運用。

(3)儲蓄準備:太短期的目標不適合以投資準備,越短期我們越難以評估可能事件及造成影響,這時去投資可能導致我們錢被迫無法使用。

(4)投資準備:考量上面其他的金錢運用,餘下的才是能夠投資的閒錢,無論發生甚麼事,你被迫動用的可能性很低,隨著時間累積,更能自主決定因為目標達成而選擇使用。

 

目標準備是需要計畫的

人在面對未來時,有3個比較難以應對的狀態:

  1. 總是無法清晰理解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2. 難以衡量未來與現在目標的優先順序。
  3. 遇到變故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調整。

這時我們可以藉由量化目標來思索金錢的配置,做出一個完整的計劃,考量自己的生活費、緊急預備金、儲蓄準備、投資準備,為什麼是這樣的金額,有沒有可能達成。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有個衡量目標的標準,遇到意外變故更有個規劃藍圖可以調整來做基準點。讓自己的人生規劃,都最貼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畢竟人生考量的不是賺最多的錢,而是要達到我們想要的生活。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們需要做甚麼事,冒著甚麼險,並且讓自己有能力承擔風險,而這需要做很多的考量,絕對不是做了甚麼投資或者買了甚麼保險就是萬靈丹。否則就像我們聽過的,站在風口上,連豬也會飛,不過一旦風沒了,鳥兒依然翱翔,豬則會粉身碎骨,你要當鳥還是豬呢?

 


衍伸連讀:

《投資不是選擇一種新興產業》

《無法承擔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投資前我們該先做好甚麼準備呢?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