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演化的本能反應
人在思考上是比較懶惰的,並不是說人無法做出複雜的思考,而是我們習慣把各種看到、聽到,這類事情模組化,並做成以區塊心智表徵的方式來思考。同時這也利於我們在很多的事情上面不用花費太多心神、能量去決策每一件事情,甚至演變成習慣。
本能會跟不上時代的演進
這種人類為了存活演化出來的能力,隨著越來越多從未有過的狀況發生後,漸漸的會無法跟上。畢竟科技的改變、制度、經營的改變都變遷的相當快速,這可以觀察像巴布亞紐及利亞近代的歷史變遷,從100年前的原始部落,到近代可以開車、使用手機、上網、上學。因為人類的這種本能,會使得我們特別注重一些「表徵」,而這些表徵,幾乎都是我們憑藉著經驗法則去摸索出來的。
例如:
- 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樂無邊。
- 很多人擇偶時,可能因為不認識,所以先考慮是不是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 房價會上漲,單純因為生活機能方便及地段好。
這些表徵是利於我們做快速大致上的判斷,但其實並不是個絕對的準則。只是因為經驗法則的關係,很容易產生問題簡化的思考,而覺得符合以上條件的通常不錯。
表徵思考通常是正確的,並不代表都是正確的
我並不是說表徵(模組化)是不對的思考方式,而是既然我們會知道符合表徵的通常不差,那是不是可以去思考這些表徵是如何形成的,以確保有好的可控面因素存在,而不是純粹是不可控面的運氣主導。
像是這三個人都有車有房存款上億
A是父母給的。
B是自己專業能力強大自己獲得的。
C是中了樂透得到的。
身為原因的本質就會截然不同,如果有平行世界的話,B平均取得這些表徵的機會遠大於C,這就表示B有這些表徵的可控面遠遠大於C的可控面。而且我們應該知道,如果取得表徵主要來自於不可控面(運氣)的話,那要長期下來不失去它,也必許得更仰賴運氣。
判斷表徵的邏輯思維
有的公司本益比低、流動比率低……等,我們可以思考很多的方向如下列:
- 本益比低是因為單純的價格過低?
- 還是是這一次稅後淨利大幅提升?
- 那稅後淨利大幅提升的原因是甚麼?
- 是因為產品有大量的需求?
- 產品成本控管有突破?
- 還是只是單純的削減成本而沒有持續性?
- 營業管理因為改變模式減少成本?
- 長期因素或短期因素?
- 還是將未來的獲利一次先認列到今年?
- 認列未來的獲利結果可能是以應收帳款存在?
- 這時流動比率也會看起來比較漂亮,並不是好的表徵?
各種情形其實都可以依表徵去做很多抽絲剝繭的思考,我們在化繁為簡的思考是因為找出事情的本質,這跟只依表徵判斷的簡化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但有時我們無法把這些思維的方式,簡化成大多數以本能思考的人喜歡聽的方式時,反而我們容易被認為對觀念混淆不清。
這邊我舉個例子:
當我觀察到債務的增長同時,並沒有帶來同等生產力增長時,資產報酬率的增長與勞務報酬率的增長也不同調,這些會導致甚麼現象,並且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那人們的風險承受度越來越低,到不知何時金融市場大崩跌而人們無法倖免於難。但這時就會有人認為你就是在預言金融危機,既然覺得你預言就應該要發生,沒發生就是不準。
下面附一段類似的情節:
A叫B保意外險,一年過去了B平安快樂一路無事,於是B去怪A浪費他的錢買了保險。B說這真是一個爛建議,B接著說你若叫我要買保險,那就應該要對會發生的事再買啊!不然幹嘛要買還害我花了這些錢。A…..。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