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文章專欄

別讓沉默扼殺了未來-《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房間裡的大象

當你看到一個工作上顯而易見的疏失,向負責的主管匯報後,主管斥責你的看法,最終仍然一意孤行,你會據理力爭或之後再度爭取嗎?

當你是個護理師,在為病患實行外科手術時,發現執刀醫師有未依流程規範的疏失,真的能保證包含你在內的護理師,都會勇於提出質疑嗎?

當你身為一個學者,你是核電安全委員會的委員,在委員會的會議中,你對核電廠的安全措施跟改善提出建言,也提出實驗說明,核電廠無法承受15公尺以上海嘯侵襲。而委員會其他成員多是電力公司相關的顧問,政府也一力主導盡速辦理核電廠啟用,你的意見完全被忽視,你能怎麼做?

無論是社會、公司、部門、家庭,當群體內的主流文化不想聽你說時,要讓大家聽見你的聲音,甚至採取行動,是多麼挑戰的一件事。

房間裡的大象是一個英文片語,描述明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大家好像都看不到,不去討論,不敢詢問,集體視而不見。即便小小的房間裡站著一隻龐然大物,卻當作甚麼都沒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大家看不到大象?為什麼大家不敢提出問題?為什麼大家不敢討論改善方案?為什麼大家不敢質疑方案?本書的作者告訴你,原來啊!是缺乏心理安全感。

 

甚麼是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一個可以自在表達自我,安心做自己的氛圍。當人們身處在高度心理安全感的環境,可以很自在地分享顧慮與錯誤,也不會擔心說出來的話、意見,會被忽視、侮辱或責備。

 

環境具備高度心理安全感的效果

若人們身處高度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不太會因為人際關係上的擔憂,擔心自我利益受損,而不敢提出想法跟意見。反而會有意願去承擔人與人溝通的風險,為的是事情能改善,而不是擔心人的自我價值被質疑。這在溝通上能夠有效率,錯誤能迅速提出,改正能立刻落實,並且符合群體真正的共識,達成最想要呈現的效益。

 

建立心理安全感的七個條件?

  1. 將勇氣制度化:在團體當中,塑造「勇於發言」的文化,將心理安全感、發言的期望制度化及系統化,而不是讓行為單純落在人性判斷的曖昧。
  2. 建設性的回饋:
    ★ 對事不對人。
    ★ 評論只是建議,不是命令或要求。
    ★ 回饋不是挑毛病,需要出自同理心及善意。
  3. 可以接受失敗的自由:
    皮克斯的創辦人卡特摩爾說:「風險和失敗是創造過程的必經之路,沒有人在學會如何優雅地踩動踏板之前,不先摔倒幾次的。若沒有失敗的自由,人們只會去尋找重複過且運作良好的安全作法。同時我們要釐清失敗的好與壞,承認痛苦的現實,意識因此成長的好處。若是我們只想繞過失敗,這種策略只是更加注定失敗。」
  4. 有原則的文化:
    橋水基金的創辦人達里歐說:「不要試圖在爭論中爭勝。發現你是錯的往往比你是對的更有價值,因為你正在學習。」達里歐跟夥伴基於最初的願景,將核心價值落實成各種大小原則,極度真實、極度透明、創意擇優。在有原則的制度下,能接受共同願景的夥伴,將更能落實公與私的分別。
  5. 承認自己的無知人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即便過去的成功經驗,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旅途的枷鎖。我們即使先聽到一件不認同或者不理解的事,別因為本能上跟自己認知不同,而不願意進一步了解,或發自內心的傾聽。要理解可能有自己無知或者有錯誤認知的狀況,這樣我們才能聽到更多聲音。當你承認你對事情一無所知的時候,人們反而會對你產生信心。
  6. 紀律:
    將心理安全感跟紀律相結合,才能有效地獲得最佳結果,如果沒有紀律,那上面所說的條件根本無法切實的落實,最終只會淪為口號。
  7. 謙卑與自信:
    當我們具備謙卑與自信的時候,會做出兩種行為:
    虛心傾聽接受。
    積極主動詢問。

自信跟謙卑並不是互相違背的概念,反而是一體兩面的。因為對自己有深度的認識,而產生自信;也因為對自己有深度的認識,而更清楚知道自己可能無知及自己缺乏甚麼。當我們具備這種態度時,會由自己向外延伸,使其他人產生更多的學習行動。

 

小結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這本書中,除了作者多年來研究的理論,也配合許多的實例來做驗證跟討論。我相信在大家的社會經驗中,缺乏心理安全感的狀況層出不窮,我也提出了七個條件讓我們能一起思考。推薦大家這本書,希望大家別再讓沉默,扼殺了自己的未來。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