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喜歡的是「投資故事」,不是「投資績效」
《長期買進》作者-周冠男教授說:「數字及統計不吸引人,敘事性的故事才動聽。驅動投資的並非事實,而是故事。」因為有故事,就會產生各種情緒,甚至對未來的想像與盼望。這種對故事的想像,其實讓人們對投資有很大的誤解,以為自己投資非常理性、看似合理,但真的經過「可驗證」、「可否證」的程序嗎?那就得打個問號了。
例如有人說,越南最近經濟起飛,好比20年的台灣,不趕快投資越南就會錯失機會。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你知道越南幾十年來的經濟成長變化?產業結構?風土民情?有哪些銀行及公司?如果都不清楚,那到底是怎麼類比台灣的呢?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有些看似合理的論述,並不真的經得起考驗。
《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提過,人類是可以靠想像驅動的生物,人們可以想像出一個「虛構先生」來凝聚共識,推進人們共同做出某些事情,或接受某些事情,無論是國家、宗教、學派……等。人與人自然關係維繫上限在150人左右,要突破這個上限,就要以想像凝聚,看這群人到底相信什麼。這種想像是一把雙面刃,尤其當我們面對投資這件事情的時候,最怕的是沒有這些覺察,以為自己理性,但其實都是本能在做判斷。
投資短期的市場心理因素最影響人類做決策
投資這件事情,長遠來說是經濟、生產力、生活變遷。但中途會受到幾個因素影響:
- 投資長期:判斷循環及貨幣與財政政策間的關係
- 投資中期:判斷標的外在價格與內在價值間的關係
- 投資短期:判斷買賣雙方對市場的反應與心理因素
其實這三種判斷都不容易,但在短期市場上,人的心理狀態會一直不斷被挑戰,怕錯過、怕失敗、大家都這樣做、我是不是該買或賣。如果發現自己想要做決定的基礎,其實沒有辦法驗證或者檢視,而只是來源於某一種感覺的話,那千萬不要因此做了決定,自己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誤。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看我之前這篇文章:
投資一定要知道的3個決策判斷
長期投資的選擇,其實代表想清楚承擔什麼風險
我很喜歡周教授著作中的總結:「正確的投資方式,是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其實這表示我們投資有理解自己在承擔什麼風險,而不是只是追求更高的報酬率。投資市值型ETF也就表示你跟他共存亡了,它連結什麼市場,你願意跟它站在同一邊,無論是連結台灣、美國、世界。
我前面也提到,投資這件事情,長遠來說是經濟、生產力、生活變遷。而這件事請務必要想清楚,投資的背後就是這些東西,我們需要為選擇負責,並長期的執行下去,就可以得到很棒的報酬。周教授也提醒我們,投資跟跑步變瘦很像,短期跑來跑去會讓你的財富變瘦;把手腳綁起來,坐著不要動,你的資產就會越來越胖。你想要你的資產變胖還是變瘦呢?
★小提醒
周教授書中提到,獨立財務顧問的重要性,只收顧問費的醫藥分離制度,才能避免立場衝突的問題,如果有人給你的建議,是可能帶給他利益的,請務必三思。巴菲特也說過:「不要問理髮師,你該不該理髮。」感謝周教授在書中的提醒,也讓我們不銷售金融產品的純顧問式獨立財務顧問,開始慢慢被看見。
延伸閱讀: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