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已經快40歲了,夫妻倆都在金融業上班,只是在業態不同的公司體系,阿昌夫婦雖然都很勤奮努力,但因為阿昌是家中獨子,而且第二胎驚喜到來,讓夫妻倆倍感壓力。阿昌身為家中財務大總管,從2009年出社會以來,過去也大多有投資獲利的經驗,因此他覺得需要加大投資的部位,來解決要面臨的財務問題。
阿昌在2年前投入了一筆相當大的資金,買入了一家科技公司的股票,因為他看好這間公司新技術的應用,會站上科技的浪潮。起初,這家公司的股票表現不錯,也許多人看好,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新技術遲遲無法落實,股價開始下跌,阿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投資逐漸縮水,但他始終抱持著「投資總會回升」的信念。
在看到股價持續下跌後,阿昌其實也有開始猶豫,猶豫原有的部位到底要不要賣出,但他最終還是決定保留部位,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看錯。幾個月後,公司發布了新的設廠及發展計劃,這讓阿昌看到了一絲希望,所以他決定再加碼投入,他覺得只要股價稍微回升,就能把之前的損失全都賺回來。
然而,公司的股價只是回彈了一下後就進一步下跌,阿昌的損失越來越大,情緒也越來越焦慮。每次股價稍有回升,他就抱有「這次一定可以」的心理,繼續投入更多資金。但隨著日子繼續過下去,日常生活的各項費用、保母費及給父母的孝養金開始有延遲,他的家庭生活也受到影響,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有些緊張。
沉沒成本謬誤及後悔厭惡
阿昌其實沒有發現,他在投資上的結果有受到「運氣」及「本能」上的影響,但我們總是會為了行為找出理由解釋,解釋這麼做是有原因,而且是理智的,但阿昌的行為大致有受到3種人性本能影響:
- 沉沒成本謬誤:
再加碼其實並不能保證阿昌能賺回損失,反而他的持續投入失去了更多。阿昌是受到過去失去的成本影響,而不願意接受已經發生的損失,一再加碼是希望能扭轉原本虧損的局面,並不是因為公司經營分析、考慮自身財務風險和市場狀況,而產生的理智決策。 - 後悔厭惡:
因為人們對做出錯誤決策時感到痛苦跟後悔,所以我們往往不願承認過去的錯誤,因為一旦承認就無法逃避了,需要直面痛苦與後悔。人有維持一致性的本能,往往不願否定過去的決定,甚至會合理化之前的行為,讓自己感覺一切都在符合初衷。這種心理狀態在投資行為上特別明顯,當我們買入股票後,若股價下跌,我們會傾向於尋找有利的消息或理由,來支持當初的決定,而不願正視可能出現的虧損,因為只要不做出與當初決定相反的決策,那就不用面對自己可能錯了。 - 自我歸因偏誤:
人們有一個特殊的心理機制,我們容易把好結果的發生,歸因在自己的人格特質,如努力、天賦……等;卻把壞結果的發生,歸因在外在的環境影響。這有點像是一個自我保護機制,讓人們能夠正向樂觀的生存及繁衍下去。所以阿昌其實忽略了他的投資經驗是在2009年之後,長期的漲幅其實是一段時間的趨勢,如果他有理性的分析、研究金融史,或許會發現當初的獲利,不一定是自己的能力導致的,也不會導致後續高估自己的投資能力,而持續加碼,希望靠投資來解決其他的財務問題。
投資少了50%,需要賺100%才能回本
我們常想把損失贏回來的心態其實很常見,但這件事其實沒有這麼容易做到。當投資下跌50%時,回本所需的成長其實是100%而不是50%。假設你有100,000元的投資,如果市場下跌50%,你的投資就變成50,000元,要回到原來的100,000元,這50,000元需要成長100%才能達到100,000元,而不是成長50%。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但對大多數的投資人來說,並不是一個直覺可以意識到的問題。損失對投資的影響比許多人想像的要大,一旦投資出現大幅下跌,回本就變得更加困難,而且這些數字都不只是代表一個數字或金錢,而是背後的孝養費、保母費、日常花費,影響到能不能存下來的錢,一旦我們面臨損失狀態時,特別容易誘發上述提到過的本能影響,導致我們很難理性做決策。
做好收支管理跟風險管理是投資的前提
要怎麼解決這種問題呢?其實還是要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並且評估投資的風險及影響,所以在投資前我們需要先做好2種管理評估,也才能在開始投資後,有個健全的心態面對狀況並調整:
1.收支管理:
我們需要計算出目前財務狀況支出,及因應短期目標的資金,因為這影響到我們每年的生活能否持續:
(1)每月支出預算:定期每個月會支出的項目,如餐飲費、交通費、電信費、日用品雜費…..等。
(2)年度支出預算:不是每月會支出的項目,但可能每年一次或數次的預計支出,如父母紅包、每年旅遊費、各項稅務、保險費……等。
(3)短期目標儲蓄:準備時間太短的目標,並不適合使用投資準備,如2年後想買車,這種資金準備,需要考量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如定存、活儲…..等。
2.風險管理:
我們不想要遇到意外狀況時,讓達成目標準備的投資部位被迫賣出,同時也要準備因應緊急狀況的緊急預備金,這些考慮的基準也都來自於收入與支出影響的生活方式:
(1)身故風險:考量自己身故會有的責任需求後,如父母、小孩、配偶的生活費,評估保額後,購買保險支出的保費。
(2)醫療風險:考量自己發生需要使用醫療資源時,會產生的花費需求後,因而需支出的保費。
(3)失能風險:考量自己萬一需要被照護,自己考慮的照護型態,評估照護費用及相關支出的保額後,需支出的保費。
(4)緊急預備金:遇到特殊急迫事件時,能有一筆馬上拿得出來的資金來應對,而不讓自己被迫匆忙做決定,如因疫情影響而放無薪假或被資遣等狀況。緊急預備金原則上應準備每月支出6倍左右的金額,讓自己遇到意外的特殊狀況時,還有餘裕去做生活、工作上的調整。
投資的問題其實需要考慮每個人的生活樣態,以及目標與財務狀況,歡迎與查爾獅或定方財務顧問團隊,預約30分鐘財務規劃諮詢流程,了解我們怎麼協助探討及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確保投資與生活順利達成一個想要的平衡喔!
★ 看完文章後想定期收看最新文章,歡迎 訂閱電子報。
★ 如果有相關財務問題想要諮詢,歡迎 填寫表單預約。